宋江牺牲70多个兄弟,却换来一个楚州安抚使,放到现在是多大的官
文|徐 来
编辑|徐 来
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宋江带领梁山一百零八将南征北战,冲锋陷阵,只为换来朝廷的一纸官职。
兄弟们一个个在战场上倒下,最后,宋江只得了一个“楚州安抚使”的封号。
这样的一纸安抚,究竟值不值?宋江心里,是否也有过一丝动摇?
山东郓城的“及时雨”
宋江,绰号“及时雨”,是《水浒传》中脍炙人口的人物。
身为山东郓城一名小押司,宋江并无显赫背景,依然凭借仗义疏财、侠义之名闻名乡里。
他在郓城衙门任职多年,深得官府同僚和百姓信赖。
无论遇到怎样的冤屈、困难,只要找到宋江,便可得到帮助。
渐渐地,“及时雨”这一绰号在江湖中不胫而走,成为正义与宽厚的代名词。
宋江对江湖中的绿林好汉一直怀有敬意。
既对武艺出众的,梁山豪杰们心生向往,也仰慕他们的豪爽义气。
江湖上不少逃犯、绿林侠士慕名来到郓城,请求宋江搭救。
宋江不问出身,不计利害,常暗中援手,对这些豪杰予以资助。
正是这份肝胆相照的义气,宋江赢得了众多江湖人的尊敬。这时的他,已成为江湖人士心中的一座丰碑。
在这种声誉的背后,宋江并非一位简单的义士,他始终心怀“忠义”二字。
表面上,他是官府中的小官,但内心却有一腔治国安邦的热血。
宋江崇敬朝廷,将“忠义”视为至高的道德信条。
他经常将心中的抱负寄托在诗句中,抒发忧国忧民的情怀。他曾在宴席间赋诗,言辞中充满了渴望辅佐朝廷、报效国家的豪情。
正是这种思想,后来在他与梁山豪杰们相处中,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场突如其来的变故,彻底改变了宋江的生活。
宋江因卷入杀人案而被官府追捕,曾一度逃亡他乡。
他离开了生活多年的郓城,离开了他所熟悉的一切,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。
身在江湖的宋江,深感世事难测,朝廷腐败无能,百姓生存无望,他对现实的失望越来越强烈。
他知道,自己已无法回到过去的安稳生活。
流亡途中,宋江遇到了不少心怀不平的草莽英雄。
江湖上关于梁山泊的名声不绝于耳,尤其是其首领,晁盖的威名,在江湖中更是无人不知。
宋江在各地行走,不少绿林豪杰纷纷,向他提起梁山泊,言辞中充满了敬佩与向往。
他心中不禁对梁山泊产生了向往,渴望与这些志同道合的英雄豪杰们相识共事。
在宋江辗转流亡的岁月里,他逐渐与梁山好汉们,建立了深厚的友谊。
吴用、林冲、武松、鲁智深等,一批好汉先后,被他以义气感召,纷纷投奔梁山。
宋江逐渐发现,梁山泊这个藏龙卧虎之地,正是那些被朝廷抛弃、追捕的江湖英雄的最终归宿。
渐渐地,宋江被推为梁山泊的核心人物之一,正式加入这个庞大的江湖组织。
梁山泊并非是普通的匪帮,而是一个“替天行道”的义军。
他不止一次对兄弟们说:“我们虽在梁山,也当行侠仗义,保护百姓。”梁山泊在他的感召下,逐步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武装力量。
招安之心
梁山的声势日益壮大,宋江心中的理想也愈加清晰。
他不仅想带领,梁山兄弟闯荡江湖,更希望能有朝一日,得到朝廷的承认,实现他心中的“忠义”抱负。
他多次在夜晚向吴用、卢俊义等人表露自己的心意。
他说:“我们久居山林虽痛快,但朝廷若有征召,我愿领众人归顺,这样才是正途”。
梁山的好汉们,听了宋江的想法,有人支持,也有人反对。
鲁智深、武松等人不赞成投降朝廷,他们认为朝廷腐败无能,不值得信任,而宋江则坚持认为“忠义”是不可动摇的。
在宋江的推动下,梁山开始朝招安的方向发展。
他一面招揽更多绿林豪杰加入,一面加强内部纪律,为的就是向朝廷,证明梁山的存在意义。
就在这个时候,朝廷终于向梁山,伸出了招安的“橄榄枝”。
北宋内外交困,辽军屡次南侵,各地叛乱不断,朝廷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平定动乱。
朝廷多次派人游说,表示愿意接纳梁山众好汉,将他们编入朝廷军队。
听到招安消息,宋江十分振奋,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。
他满怀希望地告诉众兄弟:“这便是我们等候多年的机会!若能归顺朝廷,我们再不必忍受流寇之名,而能堂堂正正地为国效力”。
他言辞恳切,表情坚决,仿佛已经看见了未来的光明前景。
梁山内部的分歧却越发明显。
部分兄弟对朝廷招安持反对态度,他们不相信朝廷会真心接纳他们。
武松、李逵等人私下里多次议论,担心一旦归顺朝廷,梁山好汉们的命运,将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宋江不为所动,坚决地表示“朝廷招安乃天赐良机”。
他劝解兄弟们:“我们若只是一介草寇,终将被官军剿灭,何不顺应天意?”一些兄弟犹豫再三,最终选择追随宋江。
梁山泊上下举行了盛大的仪式,兄弟们齐聚一堂,正式宣布接受朝廷的招安。
宋江的眼中闪着希望的光芒,他满怀憧憬地展望未来,似乎看到了兄弟们正名归顺、名扬天下的景象。
朝廷授予宋江“武德大夫”的称号,并任命他为“楚州安抚使”,从此梁山众人获得了合法的身份,宋江感到无限欣慰。
朝廷的承诺之下,梁山好汉被编入征讨军,宋江和兄弟们,开始肩负起剿灭叛军的任务。
第一场征战便是辽国,战事异常艰苦。
宋江带领兄弟们多次与辽军激战,生死相搏,终在付出巨大牺牲后击退了敌军。
回到朝廷,梁山兄弟得到的赏赐,却极其寒酸。
宋江的内心第一次泛起疑惑,面对朝廷的冷遇,他依旧抱着一丝期盼,安慰兄弟们:“我等身为朝廷之臣,自当以忠义为先。”
宋江始终抱着对朝廷的忠诚,但兄弟们的心却渐渐失去信心。
梁山上下为国效力,却得到如此冷遇,许多好汉感到不平,宋江面对兄弟们的疑问,尽力抚平他们的情绪,劝他们不要放弃忠义之道。
他的语气依旧坚定:“只要我们忠心不改,朝廷定会重用我等。”宋江未曾想到,这份忠诚终将换来悲剧的结局。
血战方腊,兄弟相继陨落
朝廷的冷遇,并未消减宋江的忠诚之心,内心坚定的他,始终带着梁山好汉们,为朝廷效力。
辽国之战后,宋江与梁山兄弟们,方才得喘一口气,新的命令却接踵而至。
这次,朝廷命他们征讨江南方腊的起义军。
方腊的势力盘踞在富庶的江南一带,地势复杂,朝廷数次派兵镇压皆未成功。
听闻要征讨方腊,宋江当即表示愿意赴汤蹈火,誓要平定江南。
方腊一战注定成了梁山好汉们的劫难。
这次征战规模空前,队伍浩浩荡荡地渡江南下。
南方气候湿热,江南水土不同,北方长大的好汉们很快水土不服,许多人因感染疫病体力不支。
梁山大军一路行军艰难,粮草短缺,兄弟们每天都在疲惫中前行,士气渐渐低落。
宋江始终以身作则,在阵前激励兄弟们,言辞间不离“忠义”二字。
“我等蒙朝廷信任,此役当不辱使命,务必不负朝廷期望!”兄弟们见宋江如此,虽内心不免忐忑,仍在战场上拼命杀敌,跟随他冲锋陷阵。
方腊手下将士顽强抗击,江南山地复杂,方腊起义军熟悉地形,屡次占据优势。
梁山兄弟接连陷入恶战,伤亡惨重。林冲、鲁智深、武松等梁山好汉,纷纷在征战中受重伤甚至阵亡。
林冲在一次突袭中被敌军包围,寡不敌众,最终力竭而死。
鲁智深在江南因感染重病,知自己时日无多,便在一座古刹内坐化归隐。
曾经并肩作战的兄弟们一个个倒下,宋江亲眼目睹这一切,眼中满是悲痛,却无力改变。
他强忍悲痛,带领余下的兄弟继续征战方腊。
这场征战持续了整整一年,梁山好汉几乎全部牺牲。
李逵、花荣、张顺等兄弟相继倒在战场。
李逵为了保护宋江,奋不顾身冲入敌阵,力战至死。
花荣和张顺同样为战事献出生命。每当一个兄弟倒下,宋江的心便重重地被击中一次。
他不曾在兄弟们面前流露软弱,依然咬紧牙关坚持到最后。
他的脸上没有悲伤的表情,只有决绝。兄弟们心中的希望,也仅存于他一人身上。
方腊被俘,江南平定。
朝廷派遣的援军接管了江南局势,梁山残存的好汉们满身疲惫地北归。
回望兄弟们在战场上洒下的血,宋江的眼神中掠过一丝哀伤。
这次凯旋,曾经的一百零八将仅剩寥寥数人。
宋江带着幸存的兄弟,怀着满腔忠诚,与疲惫的身心回到了京城。
他心中带着几分期许,希望朝廷能体恤他们的牺牲和忠诚,为幸存的兄弟们谋得一个安稳的出路。
楚州安抚使与终局
宋江率残存的梁山好汉回到京城,朝廷却冷淡如常。
论功行赏时,宋江只是被授予“楚州安抚使”一职,级别虽为四品,实际上只是个地方的治安官职,且没有实权。
曾经追随他,出生入死的好汉们,更是被授予一些,毫无实权的虚职。
宋江心中苦涩,兄弟们的牺牲,换来的只是这纸冷冰冰的任命。
他拿着诏书,苦笑一声,不知如何向兄弟们交代。
面对朝廷的封赏,宋江勉强挤出笑容,安慰随行的弟兄们:“我等皆为忠义之士,今日所得官职已然不负此身。
”他说得轻松,眼中却无一丝笑意。
李逵、吴用等人心中怒火难平,怒斥朝廷冷血无情,兄弟们的血白白洒在战场。
李逵更是当场怒吼道:“我等千里而战,换来如此封赏,真不如梁山自在”!
宋江听罢,低头不语,他理解兄弟们的心情,却不忍再多加责备。
自此,宋江被任命为楚州安抚使,带着残存的梁山兄弟赴任。
来到楚州,宋江依旧为民做主,尽心治理一方。
他内心的失落与孤寂日益加深,夜晚独处时,他常常想起那些已故的兄弟,想起林冲、鲁智深、李逵等人一同战斗的日子。
这份“安抚使”的头衔似乎成了无尽的嘲讽。
在楚州任职的日子里,宋江的身体愈加虚弱,昔日的意气风发不再,他变得沉默寡言,整个人失去了生气。
吴用见状,几次上前劝慰,宋江只是摇头轻叹。
他满怀愧疚,对兄弟们的牺牲痛心疾首,他常常自语道:“我对不住兄弟们,辜负了他们的信任”。
这些话悄悄流出,带着一份沉重的遗憾。
数月后,宋江收到了一封密旨,朝廷疑忌梁山众人,派人将毒酒赐予宋江,命他自尽。
宋江明白,这份忠诚并未换来朝廷的信任,反而带来了不测的结局。
他没有反抗,悄然饮下毒酒。
临终前,他望向窗外,仿佛看到了那片茫茫的梁山水泊。
宋江静静地合上眼睛,带着心中的忠义和无尽的遗憾离开了人世。
消息传出,吴用得知宋江的死讯,痛心不已,他带着仅存的兄弟来到宋江墓前祭奠。
吴用长叹一声,说道:“兄长啊,你一生忠义,何其不幸!”他仰天长叹,感到命运的无情。
吴用等人依次跪拜,随即与宋江一同赴死,以此表明对兄长的忠诚和决心。
梁山一百零八将至此彻底凋零,忠义之士为世人所叹,却换来满腔遗恨。